近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关于公布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名单的通知》(科发函字〔2024〕528号)。按照《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管理办法》和《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有关规定,经审核,共有160名研究生导师获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称号。国科大南京学院研究生导师王博、丁维新、赵旭、施坤、胡勇胜获此殊荣。
丁维新,国科大南京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岗位教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获得国家杰青、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科学院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主要从事农田和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转化机制与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重点基金项目、国际合作(地区)与交流项目(NSFC-CGIAR)、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Global Change Bi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50多篇,是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培养的博士生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院长特别奖。
王博,国科大南京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古生物学与油气地层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获得德国洪堡学者、青促会首批优秀会员、国家杰青、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无脊椎动物分会理事长。研究方向是深时陆地生态系统的重大革新及其资源环境效应,近期重点开展中生代含油气地层的综合地层、生物群和古环境研究。以通讯作者(含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8篇,包括Science/Nature/Cell子刊(16篇),PNAS(4篇),Geology(4篇),eLife(4篇)。研究成果4次入选“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推荐的“现代陆地生态系统是如何起源的”入选中国科协2023十大前沿科学问题。
赵旭,国科大南京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岗位教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江苏常熟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长期从事土壤养分优化管理与农业可持续生产研究。围绕水稻绿色可持续生产,在阐明稻田氮肥的去向及损失规律,明确氮肥利用与损失的区域差异及机制,提出适宜施氮量确定和推荐方法等关键性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 Bulletin等国内外发表期刊论文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授权国家专利、软著14项,主/参编《论中国农田氮素良性循环》等专著5部。团队研究获中国土壤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基础研究领域)、自然科学百篇优秀学术成果论文,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院长特别奖、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等多项奖励。入选2021-2023World's Top 2% Scientists榜单。
施坤,国科大南京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2024和2019年分别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现任中国地理学会人类世与湖泊生态研究工作组副组长。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5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件。曾获中国地理青年科技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长期从事湖泊光热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构建了以“多手段联合观测与模拟”为主体的湖泊光热过程及其效应时空多尺度研究方法,厘清了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高温驱动湖泊变暖、热浪增加的规律,提出了冻土融化及流域绿化通过改变外源输入导致湖泊水下光环境变化的认知;发现了光环境质量改善加速溶解性有机物分解和碳循环转化、湖泊变暖缩短湖冰覆盖时间、光环境改善和变暖协同加剧藻类暴发的光热过程效应。
胡勇胜,国科大南京学院能源动力与智能制造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2年获得首届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01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主要从事钠离子电池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其相关器件的研究,以及器件之间的集成系统研究。在Science,Nature Energy,Nature Materials,Joul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合作发表论文300余篇,引用47000余次,H-因子111,连续9年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名录。合作申请100余项中国发明专利、已授权60项专利(包括多项美国、日本、欧盟专利)。目前担任ACS Energy Letters杂志资深编辑,合著出版《钠离子电池科学与技术》及Sodium-Ion Batteries,并荣获第七届国际储能创新大赛 “2023储能年度人物”、2022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际电化学学会Tajima Priz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