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公布《关于公布2025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名单的通知》(科发函字〔2025〕406号),国科大南京学院研究生导师王博、朱春梧、褚海燕、隆浩获评2025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称号。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王 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古生物学与油气地层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德国洪堡学者,中国科学院青促会首批优秀会员,国家“杰青”项目承担者,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无脊椎动物分会理事长。
主要从事深时陆地生态系统的重大革新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近期重点开展了我国中生代含油气地层的综合地层学工作,以及相关生物群和古环境研究。
以通讯作者(含第一作者)发表 SCI 论文90余篇,包括Nature,CNS 子刊和 PNAS 21篇。研究成果4次入选“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
担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核心课《古无脊椎动物学》首席教授,以大量精美的古生物化石为实证,讲述各种无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
共指导了18名博士研究生或博士后,其中10人已获得国内外学术机构固定职位,6人获“国家奖学金”,3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4人获德国洪堡学者博士后资助。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朱春梧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秀会员,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美国 Smithsonian 访问学者。发起并创建了中国土壤学会-碳中和与全球变化专业委员会,现担任主任。Global Change Biology等期刊编委。
主要运用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OTC及大型气候箱为研究平台,从事农田和湿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研究,着重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下粮食安全、土壤养分循环等领域。近期负责构建了新型地表气候变化模拟平台(T-FACE),率先实现了开放式大气CO2浓度升高和全生态系统温升互作条件, 支撑了国内外30多家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展土壤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
发表 SCI 论文90余篇,包括Nature Food,Nature Geoscience(2023,封面论文),Science Advances4篇。
担任土壤学专业核心课《土壤与全球变化》主讲教师,主要教授全球气候变化的减缓及适应研究主要进展与展望、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温室气体研究技术和方法、减排途径和技术等。
共指导了5名博士研究生,1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褚海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土壤生物与生态研究部部长。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物和生化专业委员会主任,Soil Ecology Letters共同主编,Microbiome和iMeta副主编。
主要从事土壤微生物学、微生物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其研究阐明了华北平原麦田、青藏高原草地、东部山地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格局及驱动机制;绘制了大尺度下土壤微生物的分布图并预测在气候变化下的动态变化;揭示了土壤微生物与生物固氮、作物产量的耦合机制,为调控土壤微生物提升农业生产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发表 SCI 论文200余篇,1篇论文入选中国农学领域热点论文。2019-2025年入选 ESI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全球“环境科学”高产作者TOP 100。牵头获得中国土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担任《土壤生物学》和《文献阅读》首席教授。《土壤生物学》是土壤学专业核心课,教授学生系统掌握土壤生物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实验技术与方法,具备开展土壤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基本能力。《文献阅读》是土壤学专业课,主要指导学生对前沿论文进行研读,培养批判性思维,启发思考。
共指导了17名博士研究生,其中1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7人获“国家奖学金”。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隆 浩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德国“洪堡学者”,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秀会员”,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测年技术分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地层与年代学专业委员会委员,The Innovation和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学术编辑。
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湖泊演变与全球变化等领域的研究,关注气候、水循环与沉积过程耦合机制。其研究成果在测年方法创新与应用、湖泊沉积与水文气候变化以及碳循环的全球变暖响应等研究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Innovation,Science Bulletin等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多篇论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发表的论文入选该期刊热点论文和年度最佳论文。
担任自然地理学专业核心课《湖泊沉积与环境》主讲教师,该课程获评2023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课程,重点围绕湖泊沉积方面的关键问题,介绍湖泊沉积学的研究方法、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领域。
共指导了8名博士研究生或博士后。其中4人已获得固定职位,且3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或青年项目资助、1人入选“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2人获“国家奖学金”;1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1人获“国际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大会LED2023最佳应用奖(Ann Wintle奖)”。
近年来,国科大南京学院持续加强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夯实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本次4名研究生导师获评“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彰显了学院在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中取得的重要成效。未来,学院将持续发挥“科教融合”特色,发挥优秀导师示范引领作用,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