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化石材料揭示三叠纪—侏罗纪之交植物与昆虫的相互关系

国科大南京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王永栋研究员和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 Stephen McLoughlin 教授联合指导的博士生许媛媛,首次对东特提斯地区川东北三叠纪—侏罗纪之交植物与昆虫的相互关系开展了研究。研究发现,在重大地质事件转折期之后,面对植被群落组成的显著变化,节肢动物等植食者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并找到可供替代的植物类群作为取食对象。相关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89/fevo.2023.1338865.
模型解读奥陶纪末冰期与生物灭绝事件期间的碳循环波动

国科大南京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张元动研究员等,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中美学者,通过碳循环系统模型,模拟并反演出赫南特阶碳同位素漂移事件(HICE)的无机碳同位素曲线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指出赫南特期海洋营养盐循环增强是海洋溶解无机碳同位素发生正漂的主要诱因。相关成果发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psl.2024.118635.
硝酸盐电化学还原研究取得进展

国科大南京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王玉军研究员团队开展了基于绿色能源的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并回收活性氮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的双(多)金属位点催化剂,极大提高了eNO3-RR产氨的产率和选择性。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2021级博士生杨强为论文第一作者,王玉军研究员与崔培昕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00428
微塑料多样性影响微生物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

国科大南京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王建军研究员团队以太湖沉积物为例,通过随机添加微塑料混合物,开展室内培养实验。研究揭示了微塑料混合物及其多样性与全球变暖对微生物网络复杂性和稳定性维持的积极和交互作用,研究成果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通讯作者为王建军研究员,第一作者为2021级硕士研究生吴浩和博士后高天珩。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3c08704
天文与空间科学技术学院
科研团队提出光学反射空间角谱方法,被评选为“Editor’s Pick”

国科大南京学院天文与空间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导师郑奕研究员及团队提出了半球谐模态光照模型,在空间角频率域内求解渲染方程,得到了反射的角度频率谱。该研究成果在物质表面的光反射模型,实时渲染计算,材质表面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也是球冠正交函数在前沿基础研究中取得的一项重要发现。研究成果发表在Optics Express,并被评选为“Editor's Pick”。侯永辉研究员和李晓飞工程师、2021级硕士研究生林琳等是共同作者。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364/OE.505443
信 息 学 院
人机协同创作系统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国科大南京学院信息学院岗位教师、研究生导师李鹏副研究员及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人类机器人互动创作(HRICA)框架,支持机器人自主提取作品语义信息并进行创作,实现用户与机器人多轮交互绘画,共同创建艺术作品。相关研究成果以“Human-Robot Interactive Creation of Artistic Portrait Drawings”为题被机器人领域顶级学术会议ICRA 2024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