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学院首页 |

学术科研

    学术科研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国科大南京学院青年学子在科研领域取得这些成果

    发布日期:2024-05-20来源:各专业学院(科教融合单位)

    科技创新的道路上,UCASNJers一直在努力奋斗一起来看国科大南京学院青年学子,近期又有哪些科研方面的收获。


    新疆塔城地区中—晚泥盆世植物群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国科大南京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刘炳材在徐洪河、王怿研究员的指导下,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曲阜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对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晚泥盆世植物群展开了古植物学、孢粉学综合研究。研究根据微体化石确定其时代为晚泥盆世法门期。研究发现该植物群还兼具地方和世界性分子,指示了在晚泥盆世准噶尔地区的植物群与华南、冈瓦纳等地存在植物迁徙与交流过程。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古植物学领域专业期刊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revpalbo.2024.105112.


    内蒙古霍林河盆地发现最早的油杉属木化石新记录


     国科大南京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王永栋科研团队的博士生朱衍宾,通过对内蒙古霍林河早白垩世木化石开展解剖学研究,发现了距今约1.26亿年油杉属化石的一个新物种,并被命名为霍林河油杉(Keteleeria huolinhensis sp. nov.)。这一发现代表油杉属最早的木化石记录,丰富了地史时期油杉属化石的多样性,为探究油杉属的系统分类、演化历史和地理分布提供了新证据。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Cretaceous Research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retres.2023.105805.


     

    湖泊水体溶解有机质好氧甲烷产生机理取得进展

    国科大南京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徐华成研究团队的游济康博士选取5种不同来源的湖泊有机质样品,计算了不同类型有机质的光产甲烷速率。通过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及活性氧猝灭实验,明确了羟基自由基在有机质光甲烷化过程中的定量贡献,提出了好氧条件下光产活性氧驱动甲烷形成的新机制。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初步估算了溶解有机质光产甲烷过程对典型富营养化湖泊水-气界面甲烷释放通量的贡献。研究成果发表在水环境领域著名刊物Water Research。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3135424005104.

     

     

    科研人员提出一种大视场望远镜光学系统像质评价方法

    国科大南京学院天文与空间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导师李正阳研究员指导博士研究生陈超,提出了一种新的描述光学系统像质分布的方法(RSVA),该方法可以在传统评价方法无法充分的评估光学系统像质时,从新的角度评估整个光学系统的像质分布特点,同时相较于PSF拟合等评价方法,它还具有运算快,保存信息量高的特点。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Journal of Astronomical Telescopes, Instruments, and Systems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7/1.JATIS.10.2.02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