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下午,国科大南京学院第八期“果壳书语·导师著作分享沙龙”在图书馆“悠咖舍”书吧圆满举行。本次活动以“1+2导师团队”的创新模式开展,特邀南京学院博士生导师、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思炯老师,及其团队成员李常伟老师和陆彦婷老师,与师生们共探学术著作《经典光学与天文光学系统》的科研精髓,传承科学精神。


李常伟老师以“深耕天文光学,对话科学智慧”为主题,结合张思炯老师的著作,系统解析了天文光学技术的核心理论与发展脉络。他从经典光学基础出发,通过动画演示与视频案例,生动解析了自适应光学技术如何校正大气湍流、提升望远镜成像精度,并展望了该技术在医疗成像、空间探测等领域的跨界应用潜力。
陆彦婷老师则从实验与应用的角度,以“如何扩大望远镜视场”为例,详细讲解了不同焦距镜头的选择与优化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实验中的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


尽管相隔千里,张思炯老师通过视频连线全程参与互动。在“快问快答”环节,同学们与张思炯老师探讨光学校正原理、望远镜设计逻辑等方面的问题,张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点燃了同学们的学术热情。在自由提问环节,张思炯老师与同学们展开深度对话。他以天文观测中像差修正为例,引导学生从“现象-原理-方法”层层追问:“为什么星象会扭曲?因为大气湍流;如何校正?需要自适应光学;怎样设计系统?必须理解波动光学的本质。”这种抽丝剥茧的思维方式令在场同学直言“醍醐灌顶”。


李常伟老师代表张思炯老师团队将著作签名赠予同学,并转达张老师的寄语:“科学探索需要‘望远镜’的远见,也要‘显微镜’的细致。愿你们以好奇心为镜,照见真理之光。”

本次沙龙通过“1+2导师团队”的创新模式,汇聚三位导师的智慧,实现科研思想的高效传递。同学们不仅系统学习了天文光学知识,更体会到了科学思维的魅力——从现象追问本质,以逻辑替代记忆,用创新回应挑战。一位参与学生感慨:“张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直指问题核心’的科研态度。”
“果壳书语”导师著作分享沙龙作为南京学院的品牌活动,始终致力于构建多元学术交流生态。本期活动通过技术赋能与内容创新,进一步激发青年学子对科技前沿的探索热情,为激励青年学子抢占科技制高点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