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馆:8:00-22:00

我的图书馆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悦读 | 好书分享 第18期

来源: 阅读:

《撒哈拉海计划:技术、殖民与气候危机》

作者:(美)菲利普·莱曼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馆藏地:二楼图书借阅区

索书号:X-091/1

本书展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三项大型气候工程——撒哈拉海计划、亚特兰特罗帕计划及东方总计划,并将其置于环境、文化、政治的背景下加以解读。

从非洲加贝斯湾向西延伸约200英里,是一片被称为盐湖盆地的超干旱区域。当阳光被白色的地面反射时,人们会觉得眼前是一个充满水的巨大湖泊,而这正是法国人弗朗索瓦·鲁代雷希望通过“撒哈拉海计划”创造的景观——将地中海的海水引入沙漠来形成人造水域。

19世纪中后期,欧洲人开始思考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问题。撒哈拉沙漠既是环境衰退和凄凉荒芜的象征,也是雄心勃勃的欧洲工程师眼中的空白画布。这是一片亟待殖民管理的全新领域,也是一个展现新时代工业技术的绝佳舞台。

尽管这些计划都失败了,但其幽灵仍然萦绕在今天的气候工程学领域。在可预见的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焦虑和寄希望于气候工程技术的故事仍将继续。


《借地而生:写给地球人的土壤生命史》

作者:(法)马克-安德烈·瑟罗斯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馆藏地:二楼图书借阅区

索书号:S15-49/1

土壤是世界的起源,它支撑、滋养并保护着世界。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种类繁多,它们以令人惊奇的方式生活和觅食,这种多样性确保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土壤还能滋养海洋、调节河流流向、改变气候,是生命世界中强大而惊人的构造。但遗憾的是,几千年来,由于对土壤缺乏了解,我们一直在以城市化、不适宜的耕作方法和污染等方式破坏土壤。土壤正因侵蚀而消失。

马克-安德烈·瑟罗斯带领我们在土壤的组成成分和丰富的生命形式之间展开一次壮丽地下之旅,以诙谐幽默的文笔,结合妙趣横生的漫画插图,向我们介绍了被我们踩在脚下的土壤,以及鲜为人知的地下世界,让我们重新建立起与自然世界失去的联系。最后,他乐观地展望了我们如何将优质的土壤传给后代。


《寻觅自然》

作者:(美)爱德华·威尔逊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馆藏地:二楼图书借阅区

索书号:Q111-53/1

本书是关于威尔逊数十年科学研究主题的自选集,其核心主题是:野性的自然与人性是紧密交织的。从对蛇、鲨鱼和蚂蚁的研究,到探讨社会生物学的基础,再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持续存在的至关重要性,无不包含在内,是对威尔逊终其一生研究的丰富主题所做的脉络梳理和综述。加上艺术家劳拉·索斯沃思为这本书绘制的富有想象力的插图,这将是一本值得所有热爱人与自然的读者们品读的书。


《知识如何流动》

作者:(美)约翰·克里格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馆藏地:二楼图书借阅区

索书号:N091/22

科学技术如何跨越“边界”?

“边界”在某种意义上是实际的建筑,既是真实的障碍,又是展示权力范围的地方……专业知识的形态所种多样,有的藏在头脑里,有的刻在双手上,有的以手工制品形式,有的在文本之中。在美国,专业知识影响着签证、出口管制和防扩散政策;在阿尔及利亚,专业知识促进了殖民定居者的柑橘生产;在越南,专业知识促进了三角洲的开发;在印度,专业知识改变了农业生产模式……

本书以知识为对象,聚焦各个地点之间的“知识”流动,探究人员、观点以及事物跨跃“边界”时所需的种种条件,展示了知识并不是畅通无阻地从发达国家流向其他国家,而是发达国家为了维护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经济上的有利优势和国际政治上的霸权,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对知识及科学家、技术人员等知识体的跨国流动,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


《算力芯片:高性能CPU/GPU/NPU微架构分析》

作者:濮元恺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馆藏地:二楼图书借阅区

索书号:TP302.7/19

本书介绍了超级计算机算力和AI算力的异同,从CPU流水线开始,描述主要的众核处理器架构和功能部件设计。在GPU和NPU等加速器部分,介绍了GPU为何能从单纯的图形任务处理器变成通用处理器。GPU在设计逻辑、存储体系、线程管理,以及面向AI的张量处理器方面成为最近几年全世界科技行业最瞩目的明星。本书对华为等厂商推出的NPU芯片设计也做了架构描述,回顾了近20年来主流的CPU、GPU芯片架构的特点,介绍了存储与互连总线技术,即大模型专用AI超级计算机的中枢核心。


《天学外史》

作者:江晓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馆藏地:二楼图书借阅区

索书号:P1-092/10

作者在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古代天学置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和世界天文学发展两大背景之下展开论述,又以大量史实论证了《周髀算经》与印度、希腊天文学的关系,印度、巴比伦天文学在中国和日本的传播,中国与伊斯兰天文学的交流,近代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及其造成的影响与思想冲突。作者还就天文学史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古代中国的宇宙理论,并借助三个引人入胜的个案论述了应如何看待古代中国的天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