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动物通常被认为是动物界中最原始的类群,分子钟研究推测其起源时间在距今约7亿年前,然而寒武纪之前的海绵化石普遍缺失并具有争议。近期,国科大南京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袁训来领导的早期生命研究国际合作团队,在湖北宜昌距今约5.5亿年前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了一种埃迪卡拉纪晚期的海绵动物,填补了海绵动物早期演化的重要环节。该成果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Nature)杂志。▲螺旋网...
近日,国科大南京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佳宝院士团队采用大规模调查和生物标志物等分析方法,首次量化了盐碱地开垦对表层土壤碳储量提升的作用并阐明了植物源和微生物源碳在有机碳及其不同组分中分配积累的贡献。相关研究成果以“Saline–alkali land reclamation boosts topsoil carbon storage by preferentially accumulating plant-derived carbon”为题,在线发表...
科技创新的道路上,UCASNJers一直在努力奋斗一起来看国科大南京学院青年学子,近期又有哪些科研方面的收获。新疆塔城地区中—晚泥盆世植物群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国科大南京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刘炳材在徐洪河、王怿研究员的指导下,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曲阜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对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晚泥盆世植物群展开了古植物学、孢粉学综合研究。研究根据微体化石确定其时代为晚泥盆世法门期。研究发...
踔厉奋发,创新永不止步守正创新,勇攀科研高峰一起来看近期科研进展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构建磷质壳腕足动物柱状结构的生物矿化国科大南京学院研究生导师张志亮研究员等,与西北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同行合作,对华南板块的陕南和鄂西地区寒武系第2统水井沱组的舌形贝腕足动物化石开展了壳体超微结构的初步探索与分析,为理解寒武纪早期腕足动物祖先类群的生物矿化过程和适应性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研...
国科大南京学院恪守中国科学院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的战略使命,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全院师生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近一年,学院在土壤科学、湖泊地理、地质古生物、天文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未来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步,科研成果捷报频传,多项原创性成果在Nature,Science,PNAS,ASE,AAAI等国际顶尖刊物和会议选用发表。为展示科研成果,促进学术...
近期,第二届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大会在江苏苏州举办,本届大会参展单位过千家,展览面积达4.3万平,有来自“政产学研金服用”等不同领域的参展商进行先进技术成果的展览展示。依托国科大南京学院信息学院信息高铁综合试验基础设施的“算力商店”和“算力实验室”等科技创新成果在创新平台区域展出,获得广泛关注。信息高铁综合试验基础设施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科大南京学院信息学院院长孙凝晖曾这样说,“信息高铁”是中国科学...
近期,《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杂志组织出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专辑。专辑围绕主题共收录15篇相关论文,其中8篇由国科大南京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科研人员主持或参与发表。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的“第三极”和“世界屋脊”,也是地球上构造演化复杂、资源潜力巨大的高原。它的形成见证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多个特提斯洋的开启和闭合,是特提斯造山带复杂、板块运动最活...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1亿年前琥珀中首次发现海洋内寄生绦虫化石国科大南京学院博士研究生罗慈航在导师王博研究员指导下,与云南大学,以及德国、英国、缅甸等地的同行合作,在缅甸克钦琥珀(约1亿年前)中报道了一块奇特的绦虫化石。该化石不仅是锥吻目绦虫的首次报道,也是首个绦虫身体化石,同时也提供了目前最为可靠的扁形动物门身体化石记录,为了解绦虫早期演化提供了直接证据。本研究报道了绦虫的首个身体化石记录;提...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化石材料揭示三叠纪—侏罗纪之交植物与昆虫的相互关系国科大南京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王永栋研究员和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 Stephen McLoughlin 教授联合指导的博士生许媛媛,首次对东特提斯地区川东北三叠纪—侏罗纪之交植物与昆虫的相互关系开展了研究。研究发现,在重大地质事件转折期之后,面对植被群落组成的显著变化,节肢动物等植食者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并找到可供替代的植物类群...